“惠子善譬”中的惠子即战国时宋国人惠施,人称“惠子”。这一成语是说惠施说话拿手打比方。后来指把他人的利益看作矮处,逼迫他人扔掉自己的利益去说话、就事,那是行不通的。
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、目录学家刘向(约前77年—前6年,原名更生,字子政,彭城人)所著的《说苑·善说》。惠子善譬是《新序》中讲的一个故事:“客谓梁王曰:‘惠子之言事也善譬,王使无譬,则不能言矣。’王曰:‘诺。’明日见,谓惠子曰:‘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,无譬也。’惠子曰:‘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(弹弓)者,曰:“弹之状何若?”应曰:“弹之状如弹。”则谕乎?’王曰:‘未谕也。’‘所以更应曰:“弹之状如弓,而以竹为弦。”则知乎?’王曰:‘可知矣。’惠子曰:‘夫说者,固以其所知,谕其所不知,而使人知之。今王曰‘无譬’,则不可矣。’王曰:‘善!’”
文中的梁王指梁惠王。这段话译成文言就是:有来宾对梁惠王说:“惠子议论工作的时分拿手运用比方,大王假如不让他运用比方,他就不能说话了。”梁惠王说:“好吧。”第二天梁惠王召见惠施,对惠施说:“我期望先生议论工作直接说,不要运用比方。”惠施说:“现在假如有一个不知道弹弓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,他问你:‘弹弓的形状是什么姿态的?’假如答复说:‘弹弓的形状就像弹弓相同。’那么能使他理解吗?”梁王惠说:“不能使他理解。”惠子接着说:“在这时换个说法答复他:‘弹弓的形状像把弓,用竹片做的。’那么能使他会理解吗?”梁惠王说:“能够使他理解。”惠施说:“说话的人,必定要用人所熟知的,来让人们理解所不熟知的,从而使人们理解。现在大王说‘不要运用比方’,那是不可的。”梁惠王说:“你讲得好。”
梁惠王即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惠王。其时的魏国都于大梁,称梁,因而又称梁国。惠施(公元前390年—公元前317年)是战国时期宋国(今河南商丘)人,和庄子是同乡、同窗,又是好朋友;战国时期闻名的政治家、辩客和哲学家,是名家思维的开山鼻祖和首要代表人物,魏国宰相。惠施是合纵抗秦最首要的安排人和支撑者。他主张魏国、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立秦国,并主张尊齐为王。魏惠王在位时,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好而被驱逐出魏国,去了楚国,楚王招待了他。大臣冯郝对楚王说:“在魏国挤走惠施的是张仪。大王与惠施结交,这是在诈骗张仪。我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。惠施是因为张仪架空他才来到楚国的,他也定会仇恨您与张仪结交,假如惠施知道这种状况,他必定不会来楚国。并且宋国国王──偃对惠施不错,诸侯中无人不知。现在,惠施与张仪结仇,诸侯中也无人不晓。惠施与大王结交,您便扔掉了张仪。我不理解大王这样做是有些草率呢,仍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呢?大王不如协助惠施,送他到宋国去。然后对张仪说:‘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招待惠施的。’张仪必定感谢大王。而惠施是个被架空、遭穷困的人,大王却协助他到宋国去,惠施也必定感谢大王。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考虑,又能够使惠施知恩图报。”楚王说:“好。”就把惠施送到宋国来了。
《战国策》这样记载:“张仪逐惠施于魏。惠子之楚,楚王受之。冯郝谓楚王曰:‘逐惠子者,张仪也。而王亲与约,是欺仪也,臣为王弗取也。惠子为仪者来,而恶王之交于张仪,惠子心弗行也。且宋王之贤惠子也,全国莫不闻也。今之不善张仪也,全国莫不知也。今为事之故,弃所贵于仇敌,臣认为大王轻矣。且为事耶?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,而谓张仪曰:‘请为子勿纳也。’仪必德王。而惠子贫民,而王奉之,又必德王。此不失为仪之实,而能够德惠子。’楚王曰:‘善。’乃奉惠子而纳之宋。”
公元前319年,魏惠王身后,因为东方各国的支撑,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,张仪失宠离去,惠施重回魏国。
“惠子善譬”的故事是历史上的经典,成为成语后,被用来比方把他人的利益看作矮处。
刘秀森 来历 京九晚报
修改 周章龙
编审 王宁